首页

日本女S捆绑

时间:2025-05-29 04:02:45 作者: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在沪举行 启动《归国一课》 浏览量:97614

  中新网上海5月28日电(范宇斌)27日,“侨心筑梦 科学报国”——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。

  本次活动由徐汇区委统战部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主办,旨在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,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,激发广大侨界人士的爱国热情,凝聚侨心、汇聚侨智、发挥侨力,激励广大留学人员传承家国情怀,勇担时代使命。

  短片《星河之上 赤子长歌》拉开本次活动序幕,再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、毅然归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赤子之心。

 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管海兵表示,钱学森精神是科学报国的旗帜,更是新时代侨界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的精神坐标。“我们要以钱学森为榜样,在科学研究中追求卓越,在人才培养中担当使命,在社会服务中践行责任。”

活动现场。 主办方供图

  活动现场,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、主席齐全胜;上海市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徐焕之;徐汇区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诸旖;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党组成员、副会长,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分会会长,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安胜;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;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徐汇分会会长周秀芬;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汪后继共同启动《归国一课》暨“祖国待君: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”。

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、副馆长张勇表示,《归国一课》以钱学森精神为核心,将依托馆内珍贵文物与专家资源,通过主题参观、特邀报告、政策解读、互动交流四大模块,打造成兼具“上海高度”与“交大厚度”的思政教育品牌。“祖国待君: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”以百余幅历史影像,再现钱学森1935年至1947年海外求学历程,展现那个时代海外青年学子对祖国的深情热爱与使命担当。

活动现场。 主办方供图

 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徐汇侨史文化线路。徐汇区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罗汉介绍,徐汇区是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参与城市建设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跃区域,线路以“百年衡复与侨史文化”为脉络,串联8个特色地标,从科学报国的星辰大海,到民主人士的赤诚守望,从铁路华工的百年壮歌,到华侨公寓的岁月留痕,通过“走得进、讲得透、触得到”的 City walk(都市漫步),让侨界人士一起走进徐汇,读侨史、走侨路、话侨心。

活动现场。 主办方供图

  在《归国一课》首讲——钱学森精神报告会上,钱永刚深情讲述钱学森回国后力主优先发展导弹、突破技术难题、启用青年人才及构建航天管理体系等事迹,展现钱学森的赤胆忠心、科学魄力与战略眼光,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钱学森精神的内涵。

  当日,与会人士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“祖国待君: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”,近距离感受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卓越成就与精神品格。上海侨界代表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。

  据悉,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2024年5月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,经过一年时间对展览内容、形式设计及技术应用全方位创新与提升,已于今年5月1日恢复全面开放。此次改造突出具有更高陈列价值的亮点展品,提升观赏性、教育性、互动性和感染力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上海:借赛事选拔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

据台湾“联合新闻网”报道,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今天(25日)表示,此次参访是应大陆方面邀请,马英九将率领“大九学堂”青年学子赴大陆参访,访问地点为中华文化历史景点与企业,并出席祭黄帝陵大典,另外也将偕同青年学子访问中山大学、北京大学,让两岸学子进行交流。依照台媒报道,马英九到访广东应会到广州,是否还会去到广东其他城市目前不得而知。

人民网评:科学的宏观调控、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

“土耳其人爱吃肉,爱喝茶,我发现当地居民也爱吃肉,爱喝茶。这两天我品尝了烤羊肉、烤鸭、椒麻鸡和大盘鸡等美食,配着伊犁独特的红茶,别有一番滋味。”萨拉说。

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有序推进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

沈德法出生于1965年1月,工商管理硕士,正高级工程师,高级经济师,曾在浙江建投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任职,曾任浙江建工副总经理、总经理、董事长、党委书记等职。

“发现最美铁路”走进东北地区:在白山黑水间感悟发展之美

龚小兰76岁的母亲黄连英过去在洋江镇辑睦桥村生活。7年前,龚小兰的父亲去世,留下母亲独自在村里居住。龚小兰很是操心母亲:“我担心她一个人生活太孤单,我住在县城,很难每天陪伴她。”

(两会声音)全国政协委员傅小云:推进医共体建设提升县域医疗救治能力

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,拥有百万年人类史、万年文化史、五千年文明史、百年党史。活动尾声,浙港澳青年走进当前中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集群,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之江文化中心,通过与书籍的对话、与文物的相见,亲眼看到现代与历史的邂逅、传承与创新的携手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